高考图文转换教学策略
背景介绍
高考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关卡,考生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展示出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图文转换教学策略是一种通过视觉和语言的交互支持学习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这种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老师可以将抽象的概念或思想以图形或鲜活的形象呈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认知。例如,当学生遇到一个地理知识点“世界人口密度”时,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人口普遍分布情况,进一步了解各国和地区的人口分布。
2.让学生“图片配文字”
这种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语言系统中。老师需要提供一些具体例子或场景,并在相应图片下面添加一些配套的文字说明。例如,在生物课堂上,老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营养物质的分子式,辅以该化学物质在人体内的功能等相关内容。
3.提供学生“图形写作”的机会
这种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图形和文字相互关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促进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老师可以绘制有关主题的插图或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和分析该主题。例如,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可以前置一个图片,随后让学生根据图片和提示词片段撰写一篇作文。
教学案例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需要记忆一些古诗文,但有些学生往往难以记忆。以“将进酒”为例,老师可以借助一些插图,来辅助学生记忆其中的内容。首先,老师让学生分段解释课文,理解第一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黄河”与“天上来”的关系,老师就以黄河流经地处炳州的志诺泉为蓝本,表达其滔滔不绝的类似标语口号一般内容;第二段“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通过杜康酒仙的形象来引出,该插图是一个酒瓶,上面写着“解忧”,学生看到就会有意向想了解解忧的来源;最后一段“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则可以摆上一张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山水画图。这样,在学生理解每一段的内容,并借助图像、插图和文字进行视觉联想记忆之后,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内涵,并可以更为生动和深入的阐释其意义,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