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常识 > 真德秀《心经》译文及注释(真德秀《心经》译注)

真德秀《心经》译文及注释(真德秀《心经》译注)

真德秀《心经》译注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属于佛教的经典。此经文传统上被认为是由观世音菩萨口传给大慧禅师,由大慧禅师传授于印度著名的禅宗高僧智顗,后智顗将其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禅宗培育心灵的一部分。真德秀是其译者之一,以下是真德秀的《心经》译文及注释。 第一段:总述及第一句

总述

《心经》的核心内容在于提倡般若观念的重要性,重在学会如何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尝试消除由于误解而造成的一切烦恼。 此经文与其他经典一样,在译注中也涵盖了一些和解读文化背景相关的信息。 由于此经文的特殊性质,它并没有阐明任何特定的实践方法。如果真希望理解它所注重的,那么在实践上也是需要再下一番功夫的。

第一句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色,度一切苦厄。 这是《心经》的开头,其主旨便是依据佛教般若思想,说明世界的本质并消解人类的所有烦恼。观自在菩萨是观音菩萨的别名,波罗蜜多指智慧,深爱般若义理的人也称“般若波罗蜜多”,五蕴是 它所指此处的 是人类所经历的痛苦“无常空” 所指的是人类的感官世界在时间上的无常性,即微刹那间的现象即随之凋谢,因此人类受到的“苦”是不稳定的。 第二段:继续叙述

第一句

是故空中诸色,不异草木;草木之性,即为诸色。 这句话揭示了佛法的核心思想。空(即“空性”)并非人们常常理解的“不存在”,而是指一种更为深层意义上的无常性。佛法认为,人们所指认为“存在”的事物,实际上是完全没有固定性质的。这一理论固然使我们的感知创造了生命的错觉,但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感性变化。

第二句

是故口说诸法,皆为假言。 佛教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严重受限于狭隘的认知,所以所谓的实在的世界,其实只是我们感知的结果,并非真实的形态。这是因为人们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没有大眼睛,所以对表面的转念,深度的内省会更好地理解“真相”,并较好地去除自己的烦恼。 第三段:插入历史文化背景的解释

第一句

此经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思想贯穿于中国禅宗的基石上。 中国自古就有知识传承的传统,在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禅宗就已然发展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经过印度、中亚、丝绸之路到达中国的佛教思想,通过中国禅宗的广泛传播得以深层次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并由此孕育出诸如“大乘佛法”、密宗、禅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观念。

第二句

中国禅宗对《心经》是尤为珍视。 正如《心经》所强调的“非著相”,即不陷入对表面的看法中,禅宗强调要从遍布心灵的“烦恼”中解放出来。禅宗的“定、慧、戒”三因素强调精神的平静,思考的深度,纯净的心灵来解决问题。《心经》内容的井然有序,流畅,快速深入本质,而用淺顺般若的语汇,更是方便了大家的阅读。最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帮助人们达成超越中道的境界、获得不受感官世界限制的状态的作用。 总结: 《心经》是禅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禅宗的信徒来说,《心经》则像一窗灵光,让人们从迷茫中解脱出来。 借助真德秀的译文和注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的主旨和内涵。佛教是一种临床性的心灵医学,它帮助人们面对挑战并超越自己。它在减少烦恼和扩充认知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23715795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