瑀希,这个名字曾经在全国知名科研竞赛中掀起过一阵旋风。她的身影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中,成为了国内少有的科研竞赛女神。但是现在,你可能完全看不到她的身影了。她在竞争中输掉了什么?走失的是什么?
第一次竞争:从获奖到迷失自我
陈瑀希第一次参加竞赛,便出奇迹般的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她的名字开始登上各大知名媒体摇滚。大家都很好奇这位十四岁的姑娘到底是如何能够做到纵横科研赛场的。瑀希本人高度自我批评,她认为这个比赛并没有什么难度,她的作品也在不断改善中,这些都成为了她接下来付出更多努力的动力。
瑀希越来越沉迷于竞争中。虽然她并不懈怠自己的学业,但她更是想每一天都变得更好,不断地去参加各种竞赛,想着能够获得更多的荣誉。不过,人们总有忽视细节的时候。她开始变得疲惫,她开始不再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她的精神状态也开始走下坡路。可以说,她虽然从竞争中获得了一系列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她也失去了什么,她的身心状态逐渐出现了问题。
在竞争的世界里失去的生活
瑀希逐渐迷失的成为了一个完全为了竞赛活着的人。她的精神状态,开始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她变得更加脆弱。就连她的家庭生活也开始受到影响。瑀希的母亲提到,她希望瑀希能够求学的同时,也要关注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可能发展良好的兴趣爱好能够使她的精神状况更好。
然而,瑀希却无法克制自己对赛事的热爱,她越来越依赖外部奖励和认可。她的生活,完全由她所要参加的科研竞赛填满。这样的生活,她的身心状况无形中来承载了太多压力,她迷失了自己。她曾做竞赛的同时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散步,因为她认为自己不能够浪费时间。她错了,她的身心状态需要得到恢复,让自己重新找到平衡。散步,让瑀希开始了拥抱自己的旅程,让出现在她生活中的只有优秀的科研成果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关于竞争,我们该怎么看待?
竞争,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都是一种很重要的动力,推动了所有人不断进步。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待竞争的另一面。与竞争相伴随的是往往是比别人更坚定的信心和愿望,在这一点上,很难不将其与功利挂钩。此外,体制的扭曲,社会文化的僵化、狭隘等问题随着竞争的激烈也会显露出来,好的产物有,坏的反面效应也不少。
竞争,不应该变成我们追求的唯一的生活方向。用陈瑀希的言语来说,她希望可以在竞争中,找到生命中更多的东西,看到更多优秀的同学,学到更多新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好成绩。我们想让在竞争中的自己,变得更好更出色,但是我们也需要敢于当下停下来,去寻找一些更好的东西。
陈瑀希:在竞争中的迷茫,她选择了散步。道路不仅仅是目的地的抵达,而是慢慢、安心享受的“过程”。当科研、竞争成为日常的时候,生活中需要有令自己放松的小乐趣,生活的重心需要更多的关注个人情感,建立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这样的人,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