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从中国东南沿海,向着东南亚进发谋生活的华人,断然不会想到,他们的后代,会世居异国,甚至彻底颠覆异国的人口结构,让华人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二大种族。
他们更不会想到,崇尚多子多福的华人,如今却已不愿意生娃了!短短40多年,在马来西亚的人口结构中,华人人口占比,从70年代的36%,降低到2015的21.6%,如今,怕是会更低!
而自2013年开始,马来西亚华人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就已经低至1.4,是马来西亚各民族的最低位,而且,远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的2.0.
到了2018年,马来西亚华人已经进入了负增长的警戒线,几乎要步韩国的后尘。
马来西亚华人怎么了?为啥不生孩子了呢?
第一、儒家文化圈集体陷入生育低潮
马来西亚是当前全球第二大海外华人聚居地。从社会经济地位上看,马来西亚的华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多属于中等收入阶层。
华人生育率,一度冠绝马来西亚各种族,甚至还威胁到了马来人主体民族的地位。
然而,经济富足的华人,却最早呈现了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特征。
早在本世纪初,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团,就开始大声疾呼,呼吁华人群体秉承儒家传统,重视生育,但却无力逆转生育颓势。
巧合的是,经济腾飞后的中国台湾省、日本、韩国等儒家文化地区,也出现类似的生育衰退现象,我国近来也开始露出了类似的苗头。
何以儒家文化圈,群体性地陷入生育低潮?是儒家文化的症结?
其实并不是!
第二、经济周期律催生人口周期律
马来西亚学界给出的解释是:人口周期律。
什么是人口周期律?简单说,就是人口会像经济发展一样,呈现周期变化。
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高的生产力,客观现实,会引导人们多多生育;
而先进的生产力条件下,人口逐渐从资源成为压力,现实又会推动人们减少生育。
其实,这一理论的支撑,恰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律,换言之,支撑人口周期律的,是经济周期律。
人口生育率的下降,总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往往是富国,才会少子;而人口出生率的井喷,又总发生在贫穷的国家,比如战乱中的阿富汗——
打了20多年仗,人口却增加了1700万,增长占比超过70%!
听起来有点道理?但真是如此?
可明明经济衰退的俄罗斯,为啥也陷入了少子化困境呢?
第三、人口危机的本质是儒家文化危机
我个人是对所谓经济周期律、人口周期律持鲜明的反对意见的。
有必要指出根本的一点: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经济是因,人口是果,而是人口是因,经济是果。
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经济成就,是靠中国人民一步步奋斗出来的!
本末倒置,颠倒因果,本质上,是为了得到经济决定人口的结论,而牵强附会。毕竟,没有人,哪来什么经济?哪来什么发展?
其实,我此前引述过相关研究,人口危机的本质,恰恰就是儒家文化的危机、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儒家传统文化视生育为传承责任、家庭幸福的基石、一个人的归属所在,由生育构建的家庭,才是人的归属。
但西方的个人主义,却把生育扭曲为一种负担,仿佛生孩子就是遭罪、就是没了自由、就是被道德绑架,这是极其荒诞的。没有生育,哪还有一代代人的传承?
根本上来说,西方的个人主义,只是为了剥离人的社会属性,而将人异化为纯粹的消费工具。直观地说,一个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前,是会花几万块买个包的,但成了母亲之后,她会借鉴开支、为孩子考虑,也就不会再心甘情愿受资本宰割。
儒家文化圈出现的生育低潮现象,恰恰是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盘接受,导致的文化褪色,进而引发的生育危机。
这才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