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传说
天上牛郎织女相会
七夕节,又称牛郎节、女儿节、巧克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汉朝,起源于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传说牛郎是阴间的蟠桃园神仙,被玉帝赶下凡间,遇见了主管织女星职责的织女。两人坠入爱河,结为夫妻,共同生活在人间。不久,玉帝得知后,生气地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追上去,玉帝同意两人每年在农历七月七这天相会一次,于是七夕节就由此而来。月宫牛郎织女守望相思
传统上,七夕是女子痴长相思的节日。相传,七夕一夜,银河上的牛郎织女,只有在这个夜晚才能在银河上相会,离别后,织女泪如雨下,而此时在天上有鹊桥相会,可惜各自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因此,中国古代文人都把七夕描写成女子思凡、思念“牛郎”的日子,一年一度的“七夕牵牛织女星相会”,寄托了相思、韵情、憧憬等美好的意愿。古老的民间庆祝方式
七夕是一个民间节日,各地庆祝方式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但主要风俗大体相似。最为流行的当属“乞巧”和吃“饼果”了。乞巧,亦称占卜、求巧等,早在唐朝时就已经开始了,是中国最古老的爱情祈求方式之一。在乞巧的过程中,少女们要在节日晚会上织“七巧板”,望神仙保佑她们所期望的东西实现,如果织出了精美的“巧”物,便会被传为佳话。而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庆祝方式也会与乞巧不尽相同,如有的地方普遍流行观赏民间戏曲、唱最新的流行歌曲、购买民间的艺术品等等。七夕,不仅是中华民族无形的文化财富,更是民族上下代代为之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