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巷博物馆
一巷看 桂林 ,一馆知桂林 。 东巷博物馆展陈主题为《桂林掌故》,分为“桂林人物掌故”“桂林历史掌故”“桂林山水掌故”“东西巷的前世今生”4个部分,以桂林现存文物古迹、馆藏文物和历史文献、历史影像为依据,采取图文展板、油画、雕塑、多媒体互动、历史影像再现、纪录影片等多种展示手段,以生动活泼的掌故语言方式,提纲挈领地展现了桂林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乡土人物、山水文化和东西巷变迁。
东巷博物馆
桂林山水掌故
主题
从岭南秘境到世界性山水名城——桂林山水掌故
单元简介
桂林山水是中国乃至世界岩溶景观的代表,2014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桂林山水是自然景观与城市人文景观的综合体。依山取势,临水布局,山在城中,城在景中,城景交融,人文荟萃,拥有如此城市格局和景观风貌的都会城市,全世界仅此一座。
桂林无山不成景,无景不有文。每一处景观都是自然山水与人文古迹的结合体。“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遍布于山崖洞壁的石刻和造像,是桂林山水开发历史的不朽见证。
“仙家多住空明洞,僧佛从来占名山。”无处不在的佛、道遗迹和传说,诠释着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最佳方式。
桂林山水天下闻,这不仅是历代地方官员、僧佛信徒、文人雅士、桂林士民等共同开发的成果,还得益于历代名士的热情宣传。韩愈没来过桂林,仅凭道听途说就写出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名句。宋人更是对桂林山水赞美有加。范成大:“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及至王正功,更吟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广为传播。元代,吕思诚提出“桂林八景”。明代,大旅行家王士性、徐霞客遍游桂林。清代,桂林山水成为画师的创作题材,罗辰、张宝、朱树德创作的桂林山水画册,洛阳纸贵。
人文彰山水,山水毓人文。无须羡神仙,但作桂林人!
南溪岩花隐山月,叠彩亭阁华景碑
——唐人开发桂林山水掌故
自汉代设县起,桂林山水开始得到逐步开发和利用。始于先秦的虞山舜帝传说及汉晋时期舜帝庙的兴建,是桂林山水与人文的最早结合。南朝宋始安太守颜延之读书于独秀峰下,“宋颜公读书岩”成为千古名胜。至唐代,桂州城经李靖、蔡袭、陈环三次筑城,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景中、城景交融的城市格局;同时,历代桂州主官还非常重视桂林山水的开发和利用,如大历建中年间桂管观察使李昌夒开发独秀峰和虞山,宝历太和年间桂州刺史李渤开发隐山和南溪山,会昌年间桂管观察使元晦开发叠彩山和宝积山华景洞。至唐末,桂林城内及城外附近的名山洞府大多已得到开发,成为士大夫游玩胜地,并往往刻石留念。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评价:“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人送行诗吟出的桂林山水名句
语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到唐朝后期,桂林城内及城外附近的名山洞府大多已得到开发,桂林山水的名头逐渐传到全国各地,成为士大夫向往的岭南名城,赞美桂林山水的诗文不胜枚举。即使如杜甫、韩愈没有来过桂林,也写出了赞美桂林山水人文的千古名句。唐上元元年(760 年),杜甫作诗寄予桂州刺史杨谭,称“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长庆二年(822 年),严谟出任桂管观察使,韩愈偕张籍、白居易为之饯行,吟出千古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桂林山水甲天下”逐渐为世所公认。
仙家多住空明洞,僧佛从来占名山
仙家多住空明洞,僧佛从来占名山
——佛寺道观与桂林山水的结合
宋·李纲《桂林道中》诗:“仙家多住空明洞”。《增广贤文》:“天下名山僧占多。”这两句话可说是对桂林佛道文化的写照。桂林开发 的 最早最有名的洞窟是七星岩,就是由僧人昙迁所开发。桂林城内城外的名山洞窟几乎都有道士僧人们活动的遗迹,寺院、道观随处可见。
七星岩第一洞天。位于城东普陀山,贯穿山腹。隋代名栖霞洞,宋代称仙李岩、碧虚岩。岩洞雄伟宽广、曲折深邃,景观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有“第一洞天”之称。传说:此岩是日华、月华二仙洞府。县令郑冠卿遊岩时曾与二仙相遇,应邀饮酒观棋,吹笛奏乐,竟日乃返,而洞外已过三年。
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
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
——摩崖石刻与桂林山水
桂林石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起始于晋,勃兴于唐,鼎盛于宋,低落于元,复兴于明清,延续于民国至今。金石界有“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 宋碑看桂林”之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士大夫度岭南来,题名赋诗,摩崖殆遍。在市区及近城三十余处名山洞府的崖壁上至今仍保存有二千多件各种类型和题材的摩崖石刻和摩崖造像,尤以龙隐岩和龙隐洞最为集中,称为“桂海碑林”。摩崖石刻主要指采用线条阴刻方法雕刻的文字石刻和画像石刻,题材广泛,有题名、题记、诗词、歌赋、铭文、经典、造像记、册封、诰命、告示、墓记、对联、榜书、大事记、画像等;书体多样,篆、隶、行、真、草、画俱全。摩崖造像主要指采用浮雕方法雕刻的佛教造像和道教造像。
桂林石刻不仅是桂林山水开发和利用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桂林乃至广西地区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历程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 此言不虚!桂林山水因注入石刻文化而更具人文价值,桂林石刻则因镌刻于崖壁而得以永存于世!
桂林山水甲天下 玉碧罗青意可参
——宋代以来对桂林山水的评价
随着唐宋以来的不断开发,中原士大夫对桂林山水的评价也越来越高。北宋黄庭坚((1045 年~1105 年))说:“桂林环城如雁荡。” 南宋李纲(1083~1140 年)却认为:“雁荡武夷何足道!” 曾几(1085--1166)说:“江山清绝胜中原。”范成大(1126~1193 年)进一步评价:“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李曾伯(1198~1265年)说:“桂林山川甲天下。” 这些都记录在古籍里。但是,最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名言,却不知出于何人。直到 1983 年,桂林的两位文物工作者在清理独秀峰读书岩石刻时,发现了南宋嘉泰元年(1201 年)时任提点广西刑狱权桂林府事王正功的《鹿鸣宴劝驾诗》石刻,才找到答案。原来,在嘉泰元年乡试后,王正功依惯例为新晋的11 位举子举行鹿鸣宴,酒甜微醺之际,作《鹿鸣宴劝驾诗》两首,其中第二首起句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一旦吟出,即传遍天下,为世所公认。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桂林山水以发育典型的岩溶景观为主要特征,此为中原士大夫所罕见;二是桂林山水位于城市之中,城市建筑与岩溶景观合而为一,此亦为全国仅见。独秀、伏波、叠彩、宝积、鹦鹉、铁封诸山,矗立城内,风姿挺拔;虞山、九华、老人、骝马、西山、隐山、象鼻、雉山、南溪、穿山、七星等山,环立四野,仪态万千;漓江在城东蜿蜒南流,朝宗渠引漓江水灌入西湖和南濠塘(今榕湖和杉湖),宛若玉带绕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拥有如此景观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绝无仅有。
名胜十六景,山水毓人文
——桂林名胜集萃
桂林古有十六景,在“八景文化”盛行的中国可谓独树一帜。
最初桂林只有老八景之说,出自元代吕思诚《桂林八景诗》,为:訾洲烟雨、 桂岭 晴岚(宝积山华景洞)、东渡春澜(伏波山)、西峰夕照(隐山夕阳洞)、尧山冬雪、舜洞熏风(虞山)、青碧上方(开元寺)、栖霞真境(七星岩)。清代,桂林画家罗辰将古八景配图,并刻之于石。
清代同治年间,桂林人朱树德仕宦浙江,因怀念家乡,作《桂林名胜图》, 续增新八景:叠彩和风、壶山赤霞(骆驼山)、南溪新霁、北岫紫岚、五岭夏云(尧山)、阳江秋月(象山)、榕城古荫(古南门)和独秀奇景。
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
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
——现代名人在桂林
这是共和国开国元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的诗句。
1963 年2 月23~25 日,陈毅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桂林,为桂林的美丽山水所倾倒,遂作五律《游桂林》赠给桂林市和阳朔县同志们:“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洞穴幽且深,处处呈奇观。桂林此三绝,足供一生看。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当年稍早,1963 年1 月29 日,朱德元帅与徐特立、吴玉 章、谢觉哉亦曾登顶叠彩山,并作诗唱和。朱德元帅的诗是:“徐老老英雄,同上明月峰。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徐特立应声唱和:“朱总更英雄,同行先登峰。拿云亭上望,漓水来春风。”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不仅早已得到中国人民的认同,现在也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认同。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迄今已经接待过近两百名外国首脑来访参观。接待入境游客长期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而城市规模最小!桂林是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四大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18 年2 月23 日,广西桂林成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未来的桂林会更加美丽!
信息来源:艺术漓江综合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