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华佗二人都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人物, 一个是割据势力曹魏的领袖,一个是誉满天下的神医,按理说二人不应该结下血海深仇。
然而华佗却死在曹操的手中,一代神医就此身死。不过为何曹操一定要杀华佗呢?他们二人之间又有什么恩怨呢?真相就藏在了后汉书之中。
生性多疑的曹操
众所周知,曹操的疑心病是三国所有人物中最重的。当他刺杀董卓失败,被朝廷通缉,准备返乡避难时,误将盛情招待他的吕伯奢一家杀死,可吕伯奢只是磨刀准备杀猪而已。当曹操想明白之后,却说出了那句“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的名言。
回顾曹操的一生,没有一个人是曹操无条件信任的。 当他成为割据军阀后,疑心病变得更加严重。为了防止身边有刺客在睡觉时暗杀自己,便对外宣称自己在睡觉时会梦游杀人。
同时他想将这个消息散播出去,震慑刺客,便在睡觉时假装梦游,一剑刺死了床边保护自己的亲信守卫,如此冷血,令人震惊。
不仅如此,曹操与自己的女人在同床共枕时也不会放下戒心。一直以来曹操都有头痛的顽疾,于是有一天,他为了缓解头痛,来到一个小妾的房间中,让她给自己按摩。结果曹操就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当他醒来后,却亲手将这个给自己按摩的小妾杖毙。
曹操喜好人妻,按说应该十分怜香惜玉才对。结果,仅仅因为自己睡了过去,并且小妾没有按约定叫醒他,就把小妾的行为妄想成她要对自己不利,故意不叫醒自己。可见曹操的疑心病有多严重。
随着曹操头痛的毛病越来越严重,他派人请来了全国有名的神医华佗,想让华佗来治疗一下自己头痛的毛病。结果, 华佗也没能博得曹操的信任。
在听到华佗要给自己开颅进行手术时,立马将其认定为刺客,并且押入大牢,斩立决。
真正的名医华佗
可怜的华佗,一身本领尚未传承给后人,就被曹操斩杀。
不过历史上的华佗其实并非演义中如此超凡脱俗,曹操杀他也并非是因为华佗要给自己开颅的原因。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对华佗的记载,一句“为人性恶,难得意”,已经将曹操杀华佗的历史真相告诉了我们。
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他的理想并非是成为一代名医,而是想要走上仕途,跨越阶级。然而东汉时期,封建等级地位更加森严,当官需要地方或者朝廷官员举荐,才有做官的资格。
华佗本来有做官的机会,他被人举荐为“议员”,然而 华佗自视甚高,拒绝了别人的举荐。 他认为自己要做就做大官,但他不知道的是,这是他自己唯一一次走上仕途的机会。
仕途无望的华佗,只能依靠自己的本领,在乡间行医,为乡里乡亲治病。时间久了,华佗发现自己在学医上十分有天赋 。但是,关于华佗师承何人,又因为什么走上了医生的道路,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
虽然华佗走上了学医的道路,他的心中仍然后悔,为什么没能抓住做官的机会。尤其是当他声名鹊起,开始为王公贵族治病时,心中的落差愈发强烈。
财帛动人心,美色迷人眼,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奢靡生活的华佗也心动了。 他感觉到自己医生地位的低贱,想要跨越阶级,成为享乐的王公贵族。
但他入仕无路,买官无门,只能凭借自己的医术本领,要挟这些得了病的王公贵族,从中获得一些好处。
久而久之,华佗以治病要挟人的手段越来越娴熟。
华佗医术自然是十分高超,演义中并没有夸大华佗的医术。
华佗发明了 麻沸散 ,同时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外科手术治病的医生,他还发明了五禽戏,通过模仿日常生活中家禽的动作来提高身体素质,延续至今仍在使用。
真相水落石出
根据《后汉书》记载, 华佗就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小人。 曹操在请华佗为自己治病时,华佗一直推脱拒绝,并且向曹操请辞,想要回家看望母亲。
曹操见状只能同意,毕竟自己的头痛还需要华佗治疗。然而华佗一去数十日,曹操多次派人去请,却被华佗用自己的妻子感染风寒做借口全部回绝。
结果曹操头痛欲裂,连忙叫人打探华佗的消息。结果华佗的妻子根本没有感染什么风寒,而是华佗自己想要凭借医术要挟曹操,跟曹操讨价还价,从而在曹操身上榨取更多利益。
华佗告诉曹操,想要治好头痛,针灸已经没有了什么用处,只能开颅进行手术。作为枭雄,曹操立马就听出了华佗口中的另一层意思, 他竟然敢拿自己的命来要挟自己。
华佗的针灸确有奇效,曹操的头痛有所缓解。但是面对华佗越来越过分的要求,曹操从未体验过如此奇耻大辱。自己作为曹魏领袖,竟然被一名医生要挟,如何能忍,因而当即将华佗打入大牢,判处欺君之罪及不从征罪,斩立决。
在华佗被曹操斩杀之前,仍然有非常多的人为华佗求情。毕竟华佗作为神医,一身的本领不能没有了传承。结果 曹操不予理会,直接将华佗斩杀在了大牢之中。
但是,根据《三国演义》记载,华佗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全部记在了自己死前穿的囚服上,名为《青囊书》。
结语
华佗作为东汉末年的神医,发明了麻沸散,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麻醉药方面的发展。但他为人卑劣,自己作为医生,还十分鄙视医生这个职业,甚至于用医术来要挟病人。
倘若他能够一心求学,说不定还能走上仕途。 可他却自视甚高,内心逐渐扭曲,走上了歧路,被曹操斩杀在许昌大牢之中,直到自己死亡的那天,都没有实现自己做官的梦想,实在令人唏嘘。